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糖果teacher(X.M) 的博客

静听花开,笑看花落。闲敲键盘落灯花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70后,被学生称之为工作狂.前卫的师者, 8小时之外是某男士的贤妻+娴妻+闲妻,儿子口中的疯妈妈, 朋友眼中的开心果,憨湘云, 自认为是一个誓将快乐进行到底,并将快乐传递的女人。

【转载】吉格勒定理的教育意义  

2012-10-30 22:22:03|  分类: 网上转载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姚铎俟《吉格勒定理的教育意义》
 

       塞里格曼效应揭示,在遭遇一次次的失败后,很容易获得绝望心理,并称之为“习得性无助”。我想,“成功教育”正是为了避免这一心理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的。追求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的愿望。但是如果我们对成功的定义狭隘了,静化了,那么在这种成功定义下,每一次的努力都可能被归结为失败,即很容陷入塞里格曼效应的困境中。为此,避免陷入此困境的正确做法是,让成功的定义动态化。在和平年代,以“养活自己”作为成功的一个定义,那么失败将远离我们,“习得性无助”将远离我们。

         然而,如果我们陶醉于“养活自己”的成功喜悦中,那么我们或许没有前进的动力,社会发展也可能因此而停止。

        美国行为学家J-吉格勒提出:“设定一个高目标,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。”人们把高目标与成功之间的辩证关系,称为“吉格勒定理”。

        哈佛大学曾经做了一个调查。有一届大学生即将毕业了,学校对这些大学生的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问卷,调查结果是:

       27%的学生,没有目标;

       60%的学生,目标模糊;

       10%的学生,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;

        3%的的学生,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。

        25年后,哈弗大学再次对这届学生进行了“回访式”调查,结果如下:

       3%的学生,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,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,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;

       10%的学生,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,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,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;

       60%的学生,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,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,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;

        27%的学生,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,过得很不如意,并且常常在埋怨他人,抱怨社会,抱怨这个“不肯给他们机会”的社会。

        这个历时25年的调查,其结果很好的说明了“既格勒定理”的正确性。其实,我们也要注意到,以上调查结果的精确对应关系,实际上也说明了这25年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,让每一个有目标,有进取心的人们,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获得了所需要的发展机会。

       我们希望,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合理的社会。很可惜,著名的郎咸平教授愤慨地指出,我们的社会与这个合理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。但是,作为草根的我,看城市,回农村,发现只要不懒惰,过上温饱的生活是比较容易的。两厢比较,谨防“塞里格曼效应”影响,最为重要,正所谓“走为上策”;留得青山在,才有机会走进“吉格勒”定义的社会。

    为了“养活自己”,我们不能懒惰;为了“超越自己”,我们不能没有崇高的目标。在两者之间,我们能“拿得起放得下”的从容跳跃,既是不能翱翔高空享受高贵的自豪,也能在山河间享受平凡的快乐。

     或许我们都会尝试翱翔高空,那么我们如何更大概率的实现它呢?中国预言,井底之蛙给予我们启示。外国人更换概念,称之为“隧道视野效应”。下一节待续《隧道视野效应的教育意义》。


附:心理效应的教育意义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